为什么经常的一句话叫选择比努力更重要,是你自己选择当穷人而不选择当富人,选择当穷人,你每天的思维就是等着每天什么时候下班,老板什么时候发我工资,年终奖能不能多发一点。只要是这种思维的人一定是穷人,不管你原来有多少钱。
法国经济学家Thomas piketty对马太效应研究了50年,他发现在过去50年里,最穷的50%美国人收入增加不到1%,而最富有的1%美国人收入却增长了300%。
前段时间,招商银行发布了一份《2019中国私人财富报告》,中国高净值人群的年均复合增长率是12%(投资资产1000万人民币以上),而有钱人之中的有钱人(投资资产超过5千万),其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7%。
也就是说,月薪一万的人,辛辛苦苦工作,可能一年到头来薪水的涨幅不会超过4000块,而那些千万富翁年底的时候看自己的银行卡,突然发现又多了一百多万。
而富人们早就超脱了普通人被陷入在生活成本、房贷、车贷、孩子上学费用、交通费用等等这些束缚,富人有了更多的筹码用来增长财富,越往上面走差距越大。看起来月薪一万和月薪十万只有10倍的差距,而他们的背后早就有了一个放大镜,不断扩大他们的差距,穷人和富人走向两个极端,这是这个世界最残忍的地方。
我有个朋友是公司老总,他们公司刚好有月薪一万和月薪十万的员工。
如果涨工资的话,他说他会优先给月薪十万的人涨,而月薪几千或者一万的,就算要涨,也不会有什么大的涨幅。
职场潜规则,工资越高的就要多给他涨,工资越少的,就要少涨。
最核心的原因就是,工资高的人具有不可替代性。
缺少这样一个人,我去外面招不到,或者要花很高的价钱才能挖到,所以老板们担心他们会辞职,涨工资肯定会优先考虑他们。而工资低的,你要辞职就辞职吧,我去外面一招聘就是一大把,简单培训之后就可以上岗,所以我不怕,给个行业内差不多的工资就行。
所以,很多人找我抱怨,说老板给的工资太低,工作太累,分分钟只想辞职。
那么我只想反问你一句,你在你们单位是不是具备了不可替代性?
除此之外,马太效应还存在于各行各业中,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大的马太效应,20%的人掌握80%的财富。
这没什么好评价的,我能告诉你的就是,努力成为那20%的人。
对于非底层家庭,这个逻辑起点是见识。也就是通过见识——做出选择——进而努力——得到更大的见识。
但对于底层家庭,这个逻辑起点往往是努力。也就是必须努力——然后做出选择——得到见识——必须还得努力。
钱的本质是机会,富人通过垄断钱来垄断机会,大家都在996——但是996的是富人的梦想,不是穷人的梦想。
一个知识的既得利益家庭,往往也是见识的既得利益者。在做出选择前,可以得到丰富的见识,包含但不限于旅行,参与广泛的社会实践,专注有成果的爱好,最重要的是得到对人的见识。
对人影响最大的,始终是人。父母是影响人中的核心角色。
大多数人的逻辑线是必须努力——然后做出选择——得到见识——必须还得努力。
一些孩子的见识基本局限于围墙以内,包含但不限于校园的围墙,没什么和社会深入的接触。知识的围墙,学习的都是课堂上应试的知识,最多加上辅导班的知识、兴趣班特长班学到的知识,器而不道。以及人的围墙,接触不到更优秀的人,难以形成对人的见识。
普通人的人生悲哀,往往在不了解社会的情况下,被迫做出了职场选择;往往在不了解感情的情况下,被迫做出了婚姻选择。
所以他们在做出选择后甚至就业后,开始得到见识,开始发现了生化环材四大天坑,开始了劝退学;更不幸的是,不知道如何经营婚姻,不知道伴侣的相处之道,内心没有丰富的心理资源,处理矛盾的方式往往成本较高,直到掏空自己——感觉不会再爱了。
但这个时候往往为时已晚,因为这个时候他们的负担决定了他们必须更努力。人生这局终于慢慢到了中年危机阶段。
如果你给能到家庭一种好的观念,比什么都重要,他们一旦理解了,自然整个家族就兴盛了。
但又会有很多朋友说,我都还没做出成绩,怎么可能影响他们?
这时候你要相信相信的力量 ,当然不是无脑相信,而是去真正去理解这个底层逻辑,当你这么想,想不断的去找资料,不断的去实践,就会发现这个世界真的是少数人想得那样,你随便说一个观点,如果80%的人都认同,不好意思,这个观点是害人的,是平庸的。
而真正有价值的观点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。
有一身好本事却穷困潦倒的人,最后一定会爬上来,而幸运的傻瓜他可能在短时间内借助于生命中的某些好运气,但长期来看,他的处境会慢慢趋近于运气并没有那么好的傻瓜。
《随机漫步的傻瓜》
您可以选择一种方式赞助本站
支付宝扫一扫赞助
微信钱包扫描赞助
赏